原标题:【UAS】同济设计院新作:广州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竣工 设计探秘:展国际之风采、筑中国之风雅、传岭南之风韵
鸿鹄展翼,鸟革翚飞,如鲲鹏出水,如山峦起伏。神秘的画卷徐徐展开,优雅的木棉花迎风绽放。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正缓缓揭开面纱。
9月7日,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召开联合验收会议,会议指出,IFF永久会址项目工程施工均已完成,项目建设质量达到合格要求。
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明珠湾区起步区横沥岛尖,总建筑面积26万㎡,建成后将作为国际金融论坛的主题会场。
项目二层设置两个3000㎡的超大型大厅——主会场与宴会厅,可容纳多达3000人同时使用。四层设置两个1800㎡的大厅——理事会厅与多功能厅,能承接最高规格的国家级活动。同时,项目还设置了40多个规模不等的中小会议厅,可根据需求灵活组合与分隔,满足不同规模平行论坛的需求,会场配置规模位于全球前列。同时,项目结合未来发展规划,预留了展览展示、媒体中心、住宿服务等功能空间。最高端的配置,满足最高级别的世界政要全会议流程使用,具备承接国家级多边国务活动的场地条件。
为了彰显永久会址“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特质,会址的照明设计采用了金色与暗红色的主体色,打造不同的会议和节庆场景,兼具“中国气派”与“国际视野”,营造端庄大气、经典永恒的氛围与气质。
会址项目采用高标准的安保规格,满足地上、地下的全方位要求,提供海、陆、空三维一体的无死角安全防护。峰会期间,安保及车辆管控可根据参会主体和元首级别按需切换。各类保障设施完备,充分体现韧性城市的理念。
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会场的流线设计也分为峰会模式与日常模式。峰会模式期间,中方贵宾于二层西厅入口到达,外方嘉宾于首层东厅入口到达,于中央船厅会面并进而进入各会议空间。
日常模式期间,普通会议的宾客可从二层平面进入会议中心,参展人员可从东侧各入口进入展厅,策展与后勤货运流线从首层西侧平台下架空区域进入。流线清晰,互不干扰。
本设计全阶段深度实践了国际前沿的建筑新技术,通过全过程可视化数字化设计、结构动态监测等手段,多方位实现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的有机结合。
为了完整实现“木棉花开,向阳而生”艺术效果,设计全过程运用三维模型指导施工,实现钢结构、幕墙的精准空间定位;小小的数字模型承载了会议中心单体超过1.4万吨的用钢量和超过4万平方米的金属幕墙材料。
主体建筑同时采用了约7千平米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近2万平米的PTFE建筑膜等新型建造材料,打造品质卓越的百年建筑。结合全过程精细化建模,将材料特性等参数反馈到过程模型中反复推敲,最大限度模拟实际效果。使用精细化模型来指导现场施工,有效地缩小了“实际建造”与“效果图”之间的偏差,加强了建筑专业对建造效果的把控。
项目中也运用了多项绿色节能技术,打造绿建三星建筑。项目结合大量的BIM管综等正向设计,将设备管线“隐身”,让来访者在视觉和体感均有良好体验;同时采用远程值守、AR可视化运维等新型智慧系统,大大提升了节能运行效率,通过科技赋能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设计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沉淀的大气磅礴的建筑形象,并融合了木棉花这一有机形体,赋予传统建筑形式以新的生机、活力。门斗居中将两翼水平延展,结合层峦起伏的屋顶,如海上花开,亦如大鹏展翅,营造出恢弘庄重的气势。
飞檐反宇、翼角起翘、斗拱铺作……一系列中国传统符号在建筑中得到了抽象的表达,用现代的营造手法传承了中国建筑的比例与气韵。
西侧主入口提炼了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屋盖边缘结合弧线造型叠加了层层退台,建筑形体顺势而下一气呵成,将视觉重心收至主入口处,层层重檐远迎客。大气而不失柔美,悦动而不失分寸。
天人合一境界的空间表达建筑空间顶部天光直入,内部通城达海,凌空俯瞰,天、地、城、海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文境界。
主船厅东侧面向一处四层通高的索网幕墙。设计有效利用复杂的结构选型:东侧支撑金属屋面的A型巨柱之间设有结合主船舱下凹造型设置的结构悬垂梁,三位一体形成了稳定的门框式钢架,在这之间“编织”出随结构巨柱倾斜的单层平面锁网玻璃幕墙;通高的玻璃幕墙与采光顶相连,实现了无比“通透”的室内建筑效果。由内可远眺江景,由外倒映蓝天碧水,将如画美景装裱入建筑之中。
会议中心的设计师法岭南传统建筑的三间两巷格局,将冷巷开合的布局精髓运用于建筑内部生成。会议体量之间穿插通透开放的船厅,带来良好的采光与清新的空气。在空调设计的过程中,利用流体仿真软件对船厅以及会议厅等典型场所进行了气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计算,经过与经验参数比对优化设计气流组织、风口形式等问题,营造如沐春风般的室内环境,在保证空调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建筑的能耗。
为了适应南沙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建筑东西两侧均打造了架空的半室外空间,暗合岭南骑楼的意向,延续了岭南的地域文脉。建筑西侧设置了与坡道、大台阶相连的大平台,将礼仪入口抬升至二层,而平台之下的架空区域则为后勤、布展提供了入口缓冲空间,自然地将不同的人流分开。建筑东立面采用了半透明的PTFE膜材料,如帷幔般轻盈飘逸地与拱形入口雨棚相连,形成了舒适宜人的灰空间,迎接八方来客的到来。
室内空间的营造,将岭南传统室内空间的特质与现代设计手法互相融合创新,通过精巧别致的装饰细节,在大气简洁的同时又保留了岭南传统空间韵味,处处都彰显着岭南文化中生态宜居的理念。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2020年4月以来,通过与项目建设单位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广州葛城实业有限公司、国际金融论坛(广州)有限公司、EPC总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方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概念方案设计团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方紧密配合,同济设计的百余人团队历经数千个日夜的全程设计将让蓝图擘画为盛景!创新、智慧、绿色、宜居、人文、韧性——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将以非凡的气度,迎接八方宾客。
苏腾飞(技术总负责人),朱亮(结构),高增元(运营),孙翔宇(机电),张海滨(建筑)建筑负责人:
张海滨,柳恒,李可,李方镇,干云妮、鲁利强,黄华,刘兴建,汪明灿,张璐阳,张阔,王嘉川,杨伟伟,程浩然,谢帆结构设计:
丁洁民,朱亮,张峥,刘冰,金炜,吴成万,程睿,黄玮嘉,黄卓驹,郝志鹏,汤佳敏,胡广良,朱王炎,任瑞,高路巧,陆奕基坑支护:
孙翔宇,秦卓欢,王钰,周谨,钱必华,胡军,马国杰,蒋巧云,吴虎彪,张萍,赵天笑,张旭给排水设计:
张桓瑞,丁志华,荆祎然,邓瑨,杨书涵,陈同舟,栾馨璐,戴薇,石熠,杨泽,谭慧琳,石越,汤丽君,武小云,李御锋,韩麒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