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直都有放鞭炮的习俗。从十响到大年初一,热闹非凡。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燃放鞭炮来庆祝开业和婚礼等重要场合。
巧合的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放鞭炮”的习俗。规格怎么样?这个数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天,我国为什么要打28环?多出的7环是什么意思?
敬礼,顾名思义,是在举行盛大的仪式或欢迎贵宾前来敬礼时鸣放的一种礼炮。敬礼代表对对方的尊重。
早在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中叶)的德国,就有鸣放礼炮的仪式。当一位皇帝凯旋归来,他决定鸣放100响礼炮迎接他。但由于次数太多,负责放炮的军官数了一下忘记了,一共鸣了101个礼炮,于是鸣101个礼炮就成了一种传统。
直到17世纪,英国才进一步推广敬礼仪式。据说英国是当时的第一殖民帝国。但是,每当有英舰驶入外国港口时,该国就必须向英舰鸣炮致敬。当然,英国也会有意回应。
不过这个“回”有一点特别:一般来说,如果英国接你1响,你就得接3响;如果英国用2次铃声回答你,你必须回答6次铃声,依此类推。以显示英国的“优越”地位。英国人最终决定,他们要发射7门大炮,这样对方就得回复21次。这个“二十一回”逐渐成为最高礼仪,传遍天下,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后来英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下降,他们也不好意思继续用7支枪换别人的21支枪,所以后来英国也归还了21支枪,可见他们对对方并没有敌意。那么为什么选择鸣炮呢?那是因为当年的战舰装填速度很慢,很费时间。如果双方都肯行礼,那就说明双方都没有敌意。因此,敬礼不仅可以表达敬意,还可以表达心意。
前文说过,礼炮最初是在海军交流场合使用的。随着它的全面普及,其他的交际场合也开始被使用。比如有国家元首来访,要鸣21炮,这是最高的礼遇;如果政府首脑来访,将鸣放19门大炮;如果有比国家元首低一级的外宾,则鸣放17门大炮,以此类推。这里要注意,西方人在数字方面一般都喜欢单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这一天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极为重要,所以当时国家早早地准备了54个礼炮,象征着第一届政协的45个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派代表,共54个方面;而28环,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当年中国的28环与国际21环的惯例没有直接关系。
开国大典,礼炮队由108门山炮背对着广场一字排开,然后分成54组。一组负责装载,另一组负责发射。他们轮流缩短时间。到最短。最终,54响礼炮的响起与国旗护卫队行军时间完美契合,让全国人民听到了新中国的“呐喊”。完成任务后,这些山炮大部分被摧毁,但有2门被收藏在中国博物馆。
其实除了开国大典的28轮比赛之外,我国在之后的很多大型赛事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使用了50个礼炮;而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鸣放了56响礼炮,寓意我国有56个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以仍然保持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为例,在英国君主生日那天,伦敦塔会鸣放62支礼炮,21支礼炮其中向君主致敬,21个镜头是向伦敦金融城致敬,另外20个镜头是因为这座塔属于皇家宫殿和军事要塞;美国也会在国庆节鸣放礼炮,共鸣响50声,代表美国50个州。
如今,民间在开幕式、奠基仪式、婚礼现场、特殊纪念日等场合,常常鸣放礼炮,以表达激动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