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地热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立地热能行业协会……近年来,贵州省在地热能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从政策规划实施到激励地热企业发展,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地热能的资源禀赋如何,目前有哪些亮点?记者日前对贵州省不久前发布的加快推进地热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及地热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进行了梳理。
地处上扬子陆块和江南复合造山带的贵州省拥有良好的地热区位优势,由于地壳运动作用,使贵州省辖区内分布着多个地热区块田,尤其是浅层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热导率高和可再生能力强,且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储量丰富等优势,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近几年,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贵州相继又发现了遵义-金沙地热富集区等多个地热富集区。贵州地质地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贵州省最早开展中深部地热地质和浅层地温能工作的单位,在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贵阳市乌当区中天奶牛场地热资源勘查”探出单井涌水量635吨/天、水温53摄氏度的医疗热矿水﹔天柱县邦洞镇机井最大涌水量为每天2270立方米,井口水温51摄氏度,这是贵州省有史以来勘探出水量最大的地热井。
贵州省能源局数据显示,全省浅层地热能(200米以浅)年可采资源量折合3.15亿吨标准煤,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积344亿平方米。截至2023年3月底,贵州省已建成供暖(制冷)面积1110万平方米,比“十三五”末增长2倍多。
贵州省地热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建成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60余个,供暖(制冷)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冬季供暖、夏季制冷,民商两用的发展格局,并建设了多个试点示范项目,应用效果明显。
贵州省地质科技园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目前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齐全、科技含量最高的“互联网+地质”产业基地。该项目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共实施100米深换热井815口。根据实际运行数据分析,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0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0余吨,减少粉尘排放量40余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余吨,每年可形成碳资产19万元。
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东部的遵义大酒店建设的供暖制冷项目,自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相比传统空调1天可节约费用44%左右。目前,这2个项目已入选国家能源局《全国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汇编》。
除了商用之外,在民用设施方面贵州省也有着突出表现。在贵阳市未来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中,由中节能(贵州)建筑能源有限公司实施的中供能项目,采用水源热泵、热源塔、燃气三联供等多种能源形式,有效实现能源高效集成与智慧管控。其中1至3号能源站自2015年11月启动以来已稳定运行8个采暖季,4号能源站已稳定运行6个采暖季。截至目前,未来方舟集中供暖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覆盖约22000户70000余人。
除在省会城市贵阳以外,其他地区的地热能发展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铜仁市,铜仁卷烟厂地热能利用项目完成单孔深度150米的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555眼,单井深度150米的水源井6眼,满足全厂建筑供暖和制冷需求,夏季节约用电65万千瓦时,节能率高达27%,冬季节约燃气43万立方米,节能率高达53%,全年节约运行费用近300万元。
据统计,“十三五”末,贵州省已建成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50余个,用于医院、住宅、行政办公楼及酒店等;已开发利用温泉及地热井63个,主要用于理疗及旅游度假。
贵州省发布的实施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快发展全省地热能产业,其中明确到2025 年,在贵阳、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基础条件好的市(州)建成一批地热能供暖(制冷)试点示范项目,到2030年基本形成全省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实施意见强调了首先要生态优先,保证在开发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对环境产生影响;其次对于科学开发提出了具体思路,要联系专业院校,把共同开发、做大做强放在重要位置,这些无不对贵州地热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行业内人士表示。
在具体实施方面,实施意见要求,贵州省要构建地热能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结合地热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州)中心城区为重点、鼓励县域城镇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全省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企业,充分利用全省地热能优质资源,以持续深化产业大招商,加快引进优、强能源央企和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参与省内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加快形成完整的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上、中、下游产业链体系。
另外,实施意见还要求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地热能资源满足条件下,全省新建改建、扩建等建筑项目,优先使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试点示范,加大推进在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应用场景的重点项目建设,及时总结地质勘查、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经验,探索适合省内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商业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下一步,贵州省将根据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结合贵州省人民政府制定的“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地热能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中的应用,围绕“五区”驱动,提出“一区”(铜仁引领发展区)、“两核”(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核心发展区)、“两带”(毕水兴发展带、凯里都匀发展带)、“多极”(县域城镇发展极)地热能产业发展新格局。
当选不久的贵州省地热能行业协会会长王荣刚表示,将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为贵州省地热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综合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有业内人士表示,若“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新增2000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可带动100亿元投资,可节约标煤约186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43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3.16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