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使用地下水,当然不能吹出冷风。然而,通过技术手段转换能量,就能将地下水变成“绿色空调”,让大楼冬暖夏凉。
走进湖北地调大楼的办公室内,一阵凉风袭来,出风口与中央空调的出风口一样,但风却柔和不少,也听不到任何噪音。
“从出风口出来的冷风20摄氏度,在室内循环后,让室温保持在26摄氏度,而空调让其保持同样的室温,其送风温度低于20摄氏度,相比而言,人在这栋大楼里感受更舒服些。”大楼地源热泵工程的建设单位、省地质局湖北省地源洁能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洪浩解释:“降温也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直接抽取地下水流经每个办公室,给室内降温。”
秘密在负一楼,工程的核心是水源热泵中央空调机房,机房将地下水作为中央空调的冷热源,冷风通过地下水进行热量转换而来。
负一楼的机房是“大脑”。只见两台地下水源热泵机组正在运行,机组连接着冷却水泵、出水泵等。地下水取自大楼周边地下50米处的两口水井,用完热量后,再通过四口回灌井送入地下。机房负责人杨俊州介绍,大楼供冷取暖的总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2008年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每天每隔1小时,他们就会详细记录设备运行状态。15年来,设备一直保持良好运转。
“与空调的工作原理一样。”洪浩介绍,机房两端各连接一套水系统,一个是地下水循环系统,抽取地下18摄氏度的地下水后,通过机房设备进行冷热量交换,进一步降温,并传导给另一端的水系统,让其降温后,输送到各个房间,经过风机送出冷风。“不同的是,我们的热源来自地下水,空调的热源来自室外空气。同理,该系统冬天也可以像空调一样,进行热量转换,吹出热风。”
据介绍,按照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该大楼室温常年控制在26摄氏度。每个办公室可以独立调节湿度、风量,既达到取暖供冷的效果,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洪浩介绍,以湖北地调大楼夏季日均运行10小时算,一天的电费为2000元,比空调节能40%左右,年可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分别为948.4吨、7.6吨,节省费用38.4万元。与此同时,地下水利用完热量后,又循环回灌到同一地下含水层,保证地下水资源不浪费、不污染,达到“取热不取水”的目的,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
在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园区,地源洁能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的能源站地源热泵系统支撑着6万平方米园区的全部供冷取暖,不仅给园区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办公环境,还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该公司扣除各项成本,每年还能盈利。
“不光是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等都可以作为冷热源,通过技术很好地利用它们,调节温度,实现供冷取暖与经济、绿色效益的平衡。”洪浩介绍,如果可以大面积、集中式利用好这一绿色资源,则降本、节能减排的效果更明显。
湖北省浅层地温能资源丰富,是全国最适宜开发利用的地区之一。目前,我省已完成13个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工作,年可利用地热资源量7.41×10^14千焦耳,夏季可制冷面积11.39亿平方米,冬季可供暖面积12.33亿平方米,每年可减少标准煤4225.47万吨的使用。
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近年来,我省加快对浅层地温能研究、标准制定、利用等。据统计,全省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面积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省地质局武汉水文队编制了系列行业规范,旗下湖北省地源洁能工程有限公司实施了湖北地调大楼、省地质局办公大楼、黄石一品园小区等多个浅层地温能项目。从浅层地温能的利用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医院、展厅、酒店及少量住宅等建筑领域,集中在武汉、襄阳两地。“但在工业、农业等需要供冷取暖的领域利用较少。如可广泛利用,则可节省大量的能源费用,降低产品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洪浩说。
在武汉、襄阳等地,武汉二七滨江国际总部商务区、武汉中法生态新城核心区、东西湖区数据中心、阳逻新区、襄阳市高新区等一批利用浅层地温能的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正抓紧实施。洪浩表示,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我省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积极推进,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呈现出年新建和改建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单体项目供暖制冷面积逐渐增大、复合能源利用方式逐渐增多等特点,浅层地温能的利用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