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内,在能源加速向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始终致力于能源综合服务领域,将节能减排和能源替代放在公司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地推动公司主营业务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应用装备”、“住建领域节能减排”以及“能源数字化”三个层面发力,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对高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交通、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大力支持,我国制造业产业持续升级,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在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下,随着新一轮能源开发建设推开,能源装备制造将会保持高位发展。公司正在从碳能(燃油燃气锅炉、蒸压釜等)能源装备向新能源(硅能、锂能、氢能)能源装备转型升级,位于新能源产业链的装备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标准化、定制化的新能源装备。
当前,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大趋势。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并重构我国能源产业的新格局。近些年全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电力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以太阳能发电、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新增装机、新增发电量主体。光伏在持续开发大规模电站的基础上,在建筑、农业、交通、通信等领域不断渗透,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78.42GW,同比增长153.95%,前6月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过去年1-11月之和,呈加快提升趋势。根据中国市场快速加大的需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280-330GW上调至305-350GW,将今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95-120GW上调至120-140GW。
“降本增效、科技创新”是光伏永恒主题,催生新技术不断迭代、使下游加速扩产。N型电池新技术快速发展,光伏新材料和新技术路线(如:Topcorn和HJT)的涌现,有望对上游设备的更新替代贡献增量需求。“光伏行业需求增长+产业链价格下降刺激扩产提速+N型电池技术迭代更新”以及光伏设备企业技术持续突破,形成了需求与技术共振的局面,推动单晶炉保持高景气度发展态势。
公司紧抓机遇,利用在装备领域的技术积淀,结合光伏长晶炉设备领域技术+产能规模的优势,为公司新能源装备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公司可为光伏行业上下游客户生产配套的不锈钢长晶炉腔体组件,其产品包括单晶炉腔体、多晶炉腔体、蓝宝石炉腔体及铸锭炉腔体等。
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锂电池产业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受益于优质新能源车型的持续投放、充换电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因素,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消费持续恢复,2023年7月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制定《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出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电网承载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和推动公共领域增加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等十项措施。在“配套+降价+增量”三管齐下,托底新能源汽车需求,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1-6月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8.3%。
从源头抓起,让节能从制造开始,锂电池设备作为锂电池制造行业必须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与锂电池产量息息相关,随着锂电池应用端需求的持续扩大,将会带动锂电池设备需求也会随之增长,锂电池设备衍生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公司锂电池设备产品主要为客户配套或定制包括反应、混合、储罐类的不锈钢压力容器。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不可避免的存在间歇性大、季节性强、波动性高的特点,这些特点给电网调峰填谷造成挑战。氢能作为零碳绿色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转化效率高、来源丰富和应用广泛等特点,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方式可以大规模促进可再生能源整合发电,能源消纳。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氢气消费国,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氢能大多来源于化石燃料。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中国氢气产量3,781万吨,同比增长14.58%,目前仍是以煤为主,来自煤制氢的氢气占比约62%、天然气制氢占19%,工业副产占17%,电解水制氢仅占2%。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其中电解水制氢到2030年占比将逐渐提升到10%,到2060年电解水制氢占比将提升到70%。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LCOE度电成本的逐低,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低成本绿氢制备替代灰氢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氢能产业链主要由“制、储、运、加、用”环节组成,五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压力容器装备。公司利用30年的压力容器专业技术积累,进行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公司在电解制氢设备中的氢氧分离装置产品方向已开始和氢能领域头部企业展开合作。
综上,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一场不可逆的长期工程,正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鉴于我国硅能、锂能、氢能行业持续高景气增长,需求增量将会通过终端市场传导至上游设备制造商,新能源装备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公司作为能源装备“能效专家”,近30年来一直在能源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多年的能源装备制造经验,拥有国家特种设备设计与制造最高资质:A级锅炉制造许可证资质,A2级(三类压力容器)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和制造许可证,美国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许可证(S和U钢印),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在能源替代与转化的大趋势下,公司在B端的能源装备业务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2023年7月21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持续推动家电下乡。措施提出,有序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因地制宜支持环保灶具、空气源热泵、燃气壁挂炉、太阳能热水器、家用储能设备等绿色节能家电推广使用。
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煤改气”政策红利已基本接近尾声,因前期“煤改气”高速推进所造成的行业过度扩张及产能过剩,行业将回归正常零售市场。随着后“煤改气”时代的到来,以及未来部分“煤改气”置换市场也将逐步纳入到“普通工程和零售”的市场份额中,且行业加速形成优胜劣汰的发展局势。
在“置换市场”“非煤改气”等标志初现的背景下,冷凝式壁挂炉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迸发着巨大的动能。目前英国以及欧盟地区已经完成从传统壁挂炉到冷凝式壁挂炉的产业转换,欧洲也成为冷凝式燃气壁挂炉的主要市场。而国内市场燃气壁挂炉的发展整体晚于欧洲国家,冷凝炉的普及程度也相对较低。2022年冷凝炉依托其优秀的节能效果和更长的使用寿命等优势实现逆增长,占比首次突破10.00%,同比增长9.60%,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随着国内环保政策不断升级、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冷凝式壁挂炉在国内市场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此外,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城市建筑面积的增长,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南方供暖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壁挂炉这种新兴采暖方式的认知越来越高,南方家庭的壁挂炉配置率也在逐年升高。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3年1-4月,壁挂炉零售渠道销量30.2万台,同比增长37.1%;销额24.6亿元,同比增长20.9%,销量和销售额均呈现增长的势头。这表明,今年壁挂炉市场相比于去年同期已有明显复苏迹象,国内燃气壁挂炉销售有望恢复常态化。
为了充分满足市场的用户需求,公司将重点放在更高端的产品迭代,小松鼠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更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壁挂炉产品,助推行业发展。经过多年全预混冷凝技术的深耕突破以及市场锤炼,小松鼠已经掌握全预混冷凝的核心技术,实现全预混中国造,助推中国壁挂炉市场全面进入全预混冷凝时代。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推进,煤炭、天然气等高品位能源通过燃烧等方式采暖的弊端显现(低能量转换效率、高碳排放等),热泵供冷/暖的高能效比带来的经济及环保优势逐渐被重视,而地缘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波动则加速了热泵在全球的部署进程。高效节能、绿色低碳的热泵技术也是实现建筑节能降耗的有效技术路径,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欧洲自4月起采暖季结束,热泵的需求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收缩,叠加2020-2022年欧洲热泵井喷式的增长透支了部分需求,今年4-6月我国出口至欧洲的热泵销售额出现了下滑。但从2020-2022年的历史数据分析,欧洲热泵的需求节奏较为固定,欧洲供暖季一般为10月至次年4月,欧洲热泵厂商的备货旺季一般在9-10月份开启,且根据欧洲能源结构改革大势所趋,热泵是欧洲建筑供暖电气化改革的核心方案,热泵作为高效节能的采暖设备,目前在欧洲的渗透率仍处于低位,各国政府补贴政策也尚未退坡,中长期渗透率持续提升趋势不改。
推动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与智能建造将是“十四五”期间住建领域节能减排的主旋律。热泵作为实现空间供暖电气化的关键技术,将承担起更多节能减排的责任。公司作为国内较早布局热泵整机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已通过欧盟认证,形成了产品线丰富、产品结构优良且具有良好市场场景的产品梯队,产品规格从9KW(3匹)一直延伸到360KW(120匹),满足不同用户、多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
为推动供热方式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加快实现电气化、低碳化进程。在国家层面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多种能源与传统供热耦合模式。2022年2月北京市发布了《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制定了节能减排改革创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探索智慧化供热、多能耦合等应用场景,创建绿色供热系统,逐步转变供热格局,不再新增独立燃气供热设施,加大绿色电力在热泵及储热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利用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浅层地热能、中深层井下换热资源、空气能和城市余热资源,重新构建更加安全、清洁、绿色、智能、高效的供热体系。同年7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供热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构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储能等多种方式与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耦合的供热体系,新建的耦合供热系统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低于60%,重点发展地热、空气能、再生水和余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到“十四五”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比例达到10%。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的频繁出台和修订,体现出我国降低碳排放的决心和紧迫性,多能互补、节能减排成为供热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供给的绿色化、能源传输的低碳化、能源消费的高效化则是转型工作的重要抓手。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对各个与能源有关环节的精准控制,可以有效减少或者避免各种损失,从而实现能源的全面有效利用。2023年3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表示,到2030年,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初步构筑、数据要素潜能充分激活,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对能源行业提质增效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支撑作用全面显现。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我国能源行业正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程,能源数字化建设提升了新能源消纳水平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能源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重点发展方向。
赋能能源动力,链接行业生态,公司子公司迪森数字专注于能源动力领域的数字化节能减排,致力于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业资源协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