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冷冻年度结束时,业内人士就对 2005 冷年的行业预测保持足够的谨慎,一致认为由于下游空调行业在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增长期之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面临一定程度的增长阻力,中国空调的生产量将较长时间在 5500-6000 万的平台盘整。但随着各压缩机企业产能的逐步扩张,压缩机又将再一次迎来过剩时代。可纵观 2005 冷年整个旋转压缩机行业还是全行业喜获丰收,形势似乎远比 2004 年度结束时预计的要好,特别是 2005 年 6 月份之前整个行业依旧产销两旺,部份机型还存在一的供给缺口。
本年度淡季开盘以后,压缩机供应一直处于平稳运行状态,全年每月的整体排产基本一直维持在相对的高位。平均每月的产量都在 400 万台以上,高出去年同期 100 万台左右,而 3 、 4 、 5 、 6 四个月的压缩机生产总量甚至达到了 2400 万台,超过去年同期 750 万台左右。今年 7 月份各压缩机企业的排产开始回落到去年同期水平, 8 月份排产锐减到 200 万台,至此各企业开始进入休整期。 2004 年度国内压缩机企业的总产量达到了 5760 万台,大幅超过去年。本年度压缩机供应量的大幅上升主要是受国外市场销量增长及本身压缩机出口增加的影响。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各家的扩能,今年压缩机的库存开始增加,这对后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品牌格局没有太大变化2005 年度压缩机市场的品牌及座次并没有太多变化,海立LG松下依旧把持着行业三甲的位置,且绝对的产量仍然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而在三强之后两个劲旅却势头强劲,美芝及瑞智本年度增长迅速, 05 年度结束已经紧随其后 2006 年度将对三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其他品牌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三菱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及稳定的大客户基础也有了较快的增长, 2006 年度三菱产能将扩至 700 万台,实力同样不容忽视;庆安则以其固有的价格优势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继续在外资品牌称雄的压缩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三洋本年度由于新生产线产能的释放不太理想,单纯从量上来衡量本年度没有太优异的表现,但由于其在新冷媒及直流变频等高端产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使其盈利优势明显;三星本年度销量也有了近一倍的增长。此外本年度,应对着整机制造领域几大主流品牌扩能的要求,以及行业整合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包括海立、美芝、松下在内的部分知名压缩机企业调整了部分供应商,转而专注于服务于相关大品牌,放弃了过去一直保持合作的部分二、三线品牌的订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二、三线品牌的市场操作产生较大影响。附表: 2005 年度相关压缩机企业主要客户一览三、进出口市场依旧繁荣中华商务网在关于压缩机市场的报告中认为, 2005 年度压缩机的进出口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总体而言压缩机的出口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压缩机进口的幅度,因此 2005 年压缩机的净流入量值继续减少,全年压缩机净流入量在 250 万台左右。随着中国压缩机产能的迅速膨胀,想要这些产能得以迅速的发挥,各企业还要在压缩机进出口上做文章,一是加大全球市场的拓展力度,增加出口,但由于目前空调企业全球生产线的大部分产品都集中在中国,所以压缩机出口的增长也面临较大的阻力;二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尽量减少压缩机进口量值。
结合海关及中华商务网等机构的数据统计,我们认为本年度空调企业各类压缩机的进口总量达到了1030万台左右,比去年略有增加,但增长幅度已明显小于前一年度,这说明压缩机的进口正在逐年放缓(见图 2 )。而在出口方面,各压缩机企业都加大了力度,今年各压缩机企业的出口总量达到了780万台左右,较去年增长了300万台以上,增幅达到了 75% 左右。
拟将控股的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庆安制冷”)与沈阳中航机电三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电三洋”)进行重组
2017年10月23日,江苏省质监局公布家用空调器产品质量抽查结果。本次共抽查产品39批次,合格36批次,总体状况较好。其中,变频空调器全部合格,3批次不合格产品来自电商平台,抽查江苏企业生产的4批次空调器均合格。
长沙强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义强先生认为:“无论是从安全角度还是环保方面来看,载冷剂都有大机遇。希望三洋能够紧抓机遇,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