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电气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从直流到交流,从单向到双向,从充电模块到充电桩,从强制风冷到独立风道、液冷,从一体式到分体式,从国标到欧标、美标,从1.5kW到1200kW的全场景覆盖、全栈自研充电桩的企业。
从目标市场来看,充电桩有大B市场、小B市场、C端市场。从产品维度,我们可将充电桩市场分为七大细分市场:
360kW以上超大功率直流充电桩,主流是分体式的,充电模块集中在一个大集装箱式的大机柜,外接若干个充电终端,充电终端主要由充电枪、充电,接触器和熔断器组成。假设是使用20kW的充电模块,360kW就要由18个模块组成。这种分体式的充电桩也叫充电堆。特斯拉、小鹏、极氪、广汽埃安、理想等车企部署的充电桩都是这种产品形态。这种产品形态的产品定义正变得很纠结。
分体式已经存在很多年,但在充电领域一直没有被看好。据说,95%以上的大功率公共运营直流桩都是120kW的。120kW是性价比之王。车企喜欢分体式,我理解车企选择的逻辑是,分体式的充电终端可以做得很漂亮。
对于运营商来说,360kW的充电场站,用3个120kW一体式双枪充电桩更好,还是用1个360kW、6个充电终端的分体式充电桩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要区分运营商的特点,是深度运营还是浅度运营,就是“翻台率”高不高。分体式可以提高翻台率。这个问题要深想想,好好算算帐。我将另文分享。
在华为出场之前,这种分体式产品形态遵照2015版GB/T 18487.1、NB/T 33001等标准,充电枪就采用普通的非液冷充电枪,可支持最大充电电流250A。如果是高压800V平台,最大充电功率是800V*250A =200kW。普通的1C电池就可支持250A电流。
2023年,在超大功率充电领域有两个变量。第一,2023版国标发布了。第二,华为又进来了。第一个变量对市场的影响忽略不计。2023版国标似乎受到了车企的集体,反应平平。这个新国标的精华部分是充电枪线简化了,和国外的枪线一样,可以做得更轻便,不要16根线了,去掉A+、A-,去掉3根温控线根电子锁的线版国标朝前兼容是个很头疼的问题。第二个变量就很有意思。华为第一次进入充电桩市场是2016年,搞了个充电模块,把价格搞到了0.18元/瓦,但没杀死任何一家主流玩家;充电模块没能杀死对手,也没让华为尝到甜头,华为蛰伏了几年后,重新搞了个全灌胶的20kW/30kW模块,还是没撼动市场,直到这番携分体式液冷充电桩重新进入充电桩赛道。
HW是中小企业噩梦,所谓,HW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这个赛道本不该HW这种选手进来的,但是HW还是又进来了。
地方政府都喜欢迎承HW,再怎么贵,也会有人买单。据说HW的营销能力让斌哥有点惊讶。HW的液冷超充卖得那么贵,但是还有人买单,不用自己掏钱自建。我开玩笑说,斌哥的营销功夫也就是在和小中产阶级市场吃香,但是,HW对政府官员很有号召力。一个HW的四级领导,印个“总经理”头衔的名片,在地方上,市委都会亲自接待。
HW定义市场的能力实在太强了!“一秒一公里”的超级快充正在吸引车企和政府疯狂跟进,深圳市长召开了专门的市长动员大会,力度之大,史上未见,超乎想象。但是,这里面永远存在一个超前建设的悖论:2023年在售车型中,支持一秒一公里的车型(支持4C以上的充电速度)的销量可能只有十万分之一。建好的超级快充就浪费在哪里?!
虽然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车型支持快速充电,但是,不能不说这是趋势。如果将来所有车辆都支持4C充电,所有充电桩都支持一秒钟充电一公里,那么将来公共充电站的枪头数量和当前加油站的油枪数量一样多就可以了。实际上,建设超级快充的速度没那么快,存量车辆的淘汰没那么快,将来支持超充的车辆也不会那么多,市场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多种充电形态并存,存在很多、很多年。我预测不出来将会并存多少年。我知道,我的老家还有用煤气罐的。
关于传统的、按照非液冷、最大充电电流250A的充电枪设计的分体式充电桩,其产品定义并不纠结,但是,要做到一秒钟一公里就很纠结。
市面上已量产的分体式多是采用强制风冷模块,但是HW推出了液冷的,于是,众多充电桩厂家跟进液冷。蔚来汽车独树一帜,采用了独立风道的。
液冷和独立风道,孰优孰劣? 实难定论。也许40kW及以下,独立风道终将成为主流,60kW及以上,液冷胜出。液冷难以普及的关键点是成本,成本的关键点是整桩的散热系统,散热系统的关键点是水泵,水泵的关键点是参与的玩家太少,没有规模化。有寸草不生的厂家放出话来,利用三年的时间,将液冷做到和现在的强制风冷一样的成本。
如果每把枪头都达到充电堆的最大功率,都超过250A电流,那么,每把枪头都要采用液冷的,充电枪的成本就会上升;但是,实际充电车辆,十万分之一才支持超过250A以上的电流,多出的成本是浪费,没有带来效益。
当下,主流做法是,一个充电堆中,有1-2把枪采用液冷的、最大充电电流600A以上,枪是传统的、最大充电电流250A以下。
不会像一体式那样,120kW成为最普及的功率,分体式的总功率,360kW-1200kW之间都有可能。如果每把枪的最小功率60kW已成共识,那么,总功率的选择更有可能取决于充电场站的停车位的数量。
高速公路、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公共运营充电桩,可能都将以360kW分体式为主,因为投资者对电动汽车保有量和增量持有信心。此前已经投建的充电桩,更新换代之后,可能也以分体式大功率代替。国有企业、车企投建的充电桩,分体式大功率更是首选,因为成本不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60kW-240kW大功率充电桩的市场发展经历了两波,正迎来第三波,此后,这个市场很难说再有第四波。
第一波是2015年-2017年,国网每年搞三到四次的公开招标,市场风起,迎来一堆猪飞。全国八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用不了多少充电桩,很快,国网就完成了国家任务。
第二波是2018年-2023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公交和网约车充电站让民营投资的充电站运营尝到了甜头,各种不同体量的运营商包括个体户都纷纷投建场站。公共充电桩建设者看着一个个充电桩,就如看着一颗颗摇钱树。短短几年里,我隔三岔五地看百度地图上方圆两公里充电站个数。此刻,我刚数了一下,我这附近方圆两公里的充电站个数是98个,加油站1个!!!
去年开始的第三波是充电桩下乡。充电桩建设是一种可以激活经济,发展电动汽车国家战略的新型基建。各地政府正以、专款专用的方式量化充电桩建设的数量,甚至量化充电桩的功率大小。最有趣的是,四川省发文,要求“到 2025 年,四川要建成单桩功率原则上不小于 60 千瓦乡村公共充电桩 2.2 万个以上,其中城乡融合片区不低于 1.5 万个,农村片区不低于 7000 个”。明文规定公共充电桩的功率不小于60kW。既然政府文件明文规定功率大小不小于60kW,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市场的充电桩不太会往360kW超大功率充电桩方向发展,也实在是没那个必要。成都市则提出,“适度超前情况下,2025 年成都市需建成充电桩不少于 20.8 万个(公用桩 6.65万个,专用桩 3.15 万个,自用桩 11 万个),换电站 1000 座(公用站 600 座、专用站 400 座),总功率 425 万千瓦”。
60kW-240kW是大功率公共充电桩的功率范围。作为充电桩的供应商,比较头疼的是,从60kW-240kW也是有很多功率大小的,能不能做到标准化呢?不能。这个市场,早期竞争的关键是商务能力,而且会存在一些扭曲的非市场行为。一种极端的扭曲是,不管充电桩有多烂,只要看上去是充电桩,只要能通过招标验收就行,越便宜越好。这种充电桩将来就成了僵尸桩,等着电动汽车多了起来后慢慢改造。
早些年,国网充电桩的改造成本据说比采购成本还高很多。即使国网充电桩声称是按高质量要求提供的,但实际上也大都只能是僵尸桩,因为供应商太杂乱了,并没有完整掌握充电桩系统并真正量产。一地鸡毛阶段,热闹是热闹,但业余选手、打酱油的居多。每个省都是很多家桩企,但多是没有能力将大桩搞稳定。母X公司,算是有实力的选手,搞到第三年,大桩在一个场站的故障率还是100%。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大桩搞稳定没想象那么容易。
除了央企和国企之外的真正的运营商,他们的功率需求是多少呢?60kW、80kW、120kW、132kW,160kW,240kW。如果避免整天搞定制产品,全面应对市场上的各种需求,需要有6种以上的型号作为标准品。即使充分的市场化,功率选择上也很难一刀切。
能效电气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从直流到交流,从单向到双向,从充电模块到充电桩,从强制风冷到独立风道、液冷,从一体式到分体式,从国标到欧标、美标,从1.5kW到1200kW的全场景覆盖、全栈自研充电桩的企业。在60kW-240kW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市场,能效电气的产品方案不止是实现了密集覆盖,产品力更是王炸。能效电气提供了以上6种标准品,型号分别是T60,T80,T120,T132,T160,T240。实际上是四个结构件平台,T60和T80实际上是一样的,采用了2个40kW模块,软件上限制了最大功率;T120和T132实际上是一样的,采用了6个22kW模块,也是软件降额;T160采用了4个40kW模块;T240采用了6个40kW模块。
作为一个运营商,首先是知道自己的充电场站有几个停车位,然后确定申请多大功率的干式电力变压器(下文简称为“箱变”),再确定选择多少台,分别是多大功率的充电桩。
箱变的铭牌上有如下这些信息,其中额定容量是我们最常用的参数。一个630kVA的箱变,可以安装多少台120kW充电桩呢?简单粗暴一点的计算,630kVA/120kW ,大概可以安装 5 台。
同时率是一个难以确定的指标。如果同时率小于1,那就意味着在某些时候,所有充电桩都有车辆充电时,变压器在超负荷使用。
一个1000KVA的箱变,可以配几台120KW的充电桩?假设功率因数是0.9。